故旧相逢呼小名

2020年6月22日

    □江苏如皋  谢爱平  55岁

    小名就像贴身的那件汗衫儿,外人看不见,但最贴身也最舒服。如果硬是装模作样地把小名说成“乳名”,就有些拽文,不够本色。

    在我们老家,以前小孩子一出生,父母便会去找个算命瞎子掐算一下,五行当中缺了什么,便在名字里补缀、镶嵌上。这道理倒也朴实,铁锅、瓷碗裂了缝,胶鞋皲裂,内胎豁了口子,只消补上就可以凑合着对付。有些小孩还得拜干娘、干老子,四时八节会多出不少的花费。有的人家为了节省下这笔开销,就寻棵树、找座桥、认个石狮子叩拜、草草了事。

    我父亲当年是喝过些墨水的,他不信这些,自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líng儿。小名的后面带个“儿”或“侯”是我们这边的特色,而我的这个líng,据父亲说有音而无字,可以解作铃铛的“铃”,菱角的“菱”,抑或是灵气的“灵”,父亲认为这个音对应着太多美好的字,所以才取作我的小名。这办法倒也省事,反正小名就是个符号,多半是挂在嘴上的,并不像学名需要正儿八经地端坐在户口簿、身份证或公示简历上。

    在老家,小名像马齿苋一样晒不死,如同狗尾巴草一样长势旺盛。回到老家,那些大名气势非凡、网名新潮时尚的人们,统统还得“还原”成亮亮、璐璐那些叠字的小名。不管官位多高,钱财多厚,还得现了“焕侯”“兵儿”的“真身”。村口的老柳树荫下犹如是间更衣室,在外面的精彩世界里套上的网名、职务名,得一件件扒了,只留一件衬底的汗衫儿,“轻装上阵”踏上回家的乡间小道。小名和这乡间小道是绝配。纵使你在外有再大的能耐也无一例外。说白了,你始终是几十年前在小凳子上捡拾炒米吃的那个细丫头,或是天黑时分母亲拖拽着长腔呼喊“回家来吃夜饭”的那个“侯”。

    古董因为搁置的时日久了,会变得更加值钱。这有点像小名。我过年回到老家,被叔呀伯的、姑呀婶的喊上小名,开始还有几分羞赧,随后,倒是觉得吃了深紫色桑葚一般的甜蜜。你若是八九十岁时,还有人念叨你的小名,心里定会比抿了白蒲黄酒还舒坦。那是至高的福气!

    为了不被乡亲遗忘,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把你的小名拿出来晒晒吧。听人轻唤一声接地气的小名,那顿挫转折处,如运盐河上船工的号子,声调悠扬,悦耳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