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亭”何以曲高和寡

2023年3月2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谭钧铭

    上海街头的公共电话亭旧貌换新颜,通过电子屏幕,纳入了一键叫车、预约挂号、15分钟生活圈、养老金查询等民生应用,开启数字化升级。截至目前,已有30余个“Hello老友亭”亮相上海街头,力图成为城市为老服务的新阵地。然而,当地媒体走访发现,“老友亭”存在闪退、定位不准、操作复杂等一系列问题,老年人对其望而却步,个别“老友亭”甚至被用来放置外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活缴费、就医挂号、娱乐出行等各项服务搭上了数字化快车,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为对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操作不够了解,不仅没有享受到技术升级带来的便利成果,反而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阻。

    在技术可及的背后,老年群体仍面临着“数字鸿沟”。为此,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力求让智能设备操作更加简单,让更多老年人能够感受到科技的温暖和便捷。“老友亭”的出现,就是数字适老化改造的产物。其核心逻辑是,面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简化操作程序,联通相关资源,提供丰富便捷的服务。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那些本就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的老人,在既无说明书,也无人指导的“老友亭”前难免手足无措。仅仅是输入验证码这一操作,就卡住了不少不知验证码为何物的老年人。

    适老化改造有没有改到实处,是不是只是看起来很美,老年人最有话语权。类似定位不准、系统闪退等技术问题都不难化解,“老友亭”真正需要思考的,恰恰是技术之外的东西。对此,不妨先邀请那些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实地体验“老友亭”的相关功能,听一听他们的感受,看一看他们在使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还有哪些需要增加的功能,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善。

    数字适老化改造,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推出老年人用得上、搞得懂的智能产品与服务,将老年人视角融入适老化改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提升老年人的体验,让数字适老化改造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