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前的香港为何总有离奇命案

2023年3月9日

    中国香港西九龙重案组近日通报了一起谋杀碎尸案。经调查证实,死者系失踪多日的名媛蔡天凤。这起性质极其恶劣的凶杀案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背景其实是香港治安良好,恶性案件极少。实际上,在香港回归之前,倒是时常有离奇命案发生,有不少还被拍成了影视剧。

    “疑案”不时笼罩旧时香港

    1950年代末,香港曾发生过这样一件震惊全港的杀人案件。3名绑匪戴着狼头面具绑架了一位姓黄的富商儿子,勒索赎金万元。而这位富商的儿子拒绝写信给他父亲要赎金,惨遭匪徒杀害。随后,这伙绑匪又绑走了富商本人,继续勒索赎金。有了儿子的教训,富商只好支付赎金以自保,随后,歹徒携带巨额赎金消失无影。

    到了1970年代,一起凶杀案扰乱了整个香港的宁静。一名16岁的少女,前一日和同学相约在跑马地电车站见面却并未赴约。翌日,有人在跑马地街道旁发现少女的尸体被藏于电视机包装纸盒内。经过调查,警方锁定了案发当天值班的职员,原因是受害者左手的指甲里有269条织物纤维,与嫌疑人西装外套上的7条纤维吻合。然而,此案疑点重重:没有藏匿尸体,没有目击证人,嫌犯无犯案动机,纸箱上也没有嫌犯的指纹。警方最后依旧依靠织物纤维的“科学鉴证”定了嫌犯的罪。“纸盒藏尸案”当年颇受争议,后被改编成多部电影。

    1980年代的香港比起以往更不太平。“雨夜屠夫案”“康怡花园烹尸案”“空姐溶尸案”……诸如此类的案件在回归前的香港不胜枚举。资料数据表明,香港1989年发生凶杀案件102宗,1990年急剧增加到137宗。各种离奇案件的背后,反映了回归前香港严重的治安问题。

    与黑社会组织的频繁活动有关

    有研究表明,香港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与黑社会组织的频繁活动有关。香港的黑社会组织最初几乎是随英军侵占香港一同到来的。在初占香港时,港英当局曾鼓励并利用黑社会力量,以解决当时军费及建设费用之困。由于英军的纵容支持,香港盗匪越来越多,地痞流氓活动十分猖獗。一方面,他们在香港经营着不少店铺、公司、娱乐场所,想方设法控制或插手利润较多的各种正当行业,并进行敲诈勒索。另一方面,他们又从事一些高利润的非正当行业,黄、赌、毒既是黑社会组织经营的主要生意,又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活动场所。他们对香港各行各业滋扰的手段不胜枚举,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干扰。

    尽管港英当局对黑社会组织也采取过一些打击措施,但收效甚微,并不能根除。究其根源,黑社会和港英当局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给香港黑社会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在黑社会势力急速发展时,因未触及到港英当局的政治经济利益,当局则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当政治经济利益受到危害时,港英当局才采取一些限制、打击的措施。

    另外,当时的香港贫富悬殊、物质诱惑力极大,遂产生了“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心态。在各种畸变心理的驱使下,一些骇人听闻的奇案怪案由此在香港发生。

    不少奇案被改编成影视剧

    回归之后的香港治安问题得到极大改善,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为何如今外界仍会产生一种香港治安较差的错觉呢?

    首先是香港新闻媒体行业对凶杀案件的大肆渲染和报道。其次,相关改编和创作作品,也成为香港让人感觉治安差的影响因素。自1970年代以来,香港制片商把眼光盯在离奇的刑事案件上,经过稍加改动,搬上银幕荧屏,以此来满足广大市民窥奇寻怪的欣赏需求,香港真实犯罪揭秘式电影由此开始出现。1974年上映的电影《天网》改编自曾经震惊全港的“三狼案”,最终以216 万(港元)的票房排名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第二。该电影的火爆,影响了当时香港电影的创作氛围。

    随后,雄踞香港影坛的邵氏公司,推出了以真实犯罪事件为题材改编的《香港奇案》系列,在1976至1977年两年间接连推出五部。这一系列影片提供足够的视觉刺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观众对于社会大案幕后秘密的猎奇心理。据统计,香港奇案改编电影发展至今累计完成了49部影片。

    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香港刑侦剧,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都创造了很多收视奇迹。在这些刑侦案中,除了紧张的破案环节外,前期各种情节设定、铺垫以及犯罪场景的设置,都影响到观众对香港治安的既有印象。(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