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云守护”离不开勤上门
2023年3月13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谭钧铭 “张阿姨,给您安装智能门磁以后,如果您一天不外出,我们社区的云守护大屏系统就会有信息提示,社区工作人员就会在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近日,在济南市济北街道独居老人张女士的家中,社区工作人员一边安装智能门磁,一边和老人拉起了家常。 在守护独居老人安全的行动中,有一项类似的服务,名为敲门行动,即安排基层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定期前往独居老人家中,敲门确认老人的生活情况,以及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因为人力资源的限制,一些地区在推行时将上门周期定为最少每月一次。有了智能门磁,通过大数据赋能,上门探视将更加及时、精准,有利于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 小小的智能门磁不仅扮演着安全管家的角色,还形成了“线上加线下”的为老服务链条,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安全风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化、智能化、物联化的智慧养老引发关注,各地也不断展开探索。智能门磁、智能水表、智能手环……24小时在线的“云守护”,为老年人的安全筑起了一道防护墙。然而,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对线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智能门磁为例,高龄独居老人一天不出门、不下楼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上门探视的需求会明显增加,对于现有的基层服务力量来说是一种挑战。 对此,一方面,要在技术升级上下功夫,更精准地研判老人需求;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大部分养老服务仍然需要人来完成,线下服务力量还要继续扩容提质。智慧养老不能仅仅追求智能化和网络化,如果没有线下力量的支撑,那么云端守护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智慧养老的发展离不开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以及与传统养老服务的融合。智能设备的一端连着的是老人的所需所求,另一端连着的是为老服务力量。在技术进步之外,也要在线下层面持续发力,让应急处置更完善、综合服务更优质。 “云守护”离不开勤上门 ,发展智慧养老,要真正以老年人为本,既要有技术精度,更要有人文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