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没落的景泰蓝,因林徽因逆袭为国礼
2023年5月8日
它是享誉世界的工艺瑰宝,它是新中国送出的第一份国礼,至今还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它就是国宝景泰蓝。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项绝技曾经差点失传,挽救它的是有着“一代才女”之称的林徽因。 1949年前后景泰蓝濒于灭绝 景泰蓝原名“铜胎掐丝珐琅”,自元代从西亚传入我国后,与我国民间工艺不断融合发展,在元明清三朝都是皇家独享。至明朝景泰年间,“铜胎掐丝珐琅”无论器型、纹饰、釉色等方面日臻成熟,尤其是“蓝”釉料的突破性创新,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审美意识的艺术风格,并有了一个颇具中国传统时代特色的名称——景泰蓝。但在1949年前后,这种工艺的从艺人员已经非常稀少,北京差点陷入只有“景泰路”而无“景泰蓝”的尴尬境地。 关于林徽因与景泰蓝结缘,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是:某日,林徽因与其夫梁思成到北京海王村(现琉璃厂)溜达,在旧古玩摊上看中一只景泰蓝花瓶。摊主向她介绍,京城景泰蓝制作的大字号——老天利难以为继,似眼前的天利号景泰蓝器已难觅踪影。此后,林徽因寻访考察了勉力存活的大小几十家景泰蓝工坊。诸多版本的《林徽因传》都记载了一个场景:一位从事了一辈子景泰蓝制作的老艺人握着林徽因的手,激动得老泪纵横:“你们救救景泰蓝吧!” 林徽因主导抢救景泰蓝技艺 195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对于景泰蓝工艺的恢复、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首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当时刚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毕业,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也加入了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钱美华生前回忆说,那时,从她住的宿舍崇文门到清华大学很远,林徽因就推荐她平时多到在故宫任研究员的沈从文处学习。 另一位“美术小组”的学生正是有“敦煌守护神”之称的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据她回忆:林徽因对古代景泰蓝只有荷花、牡丹和勾子莲几种图案非常不满意;她找出历代装饰资料,学习研究。当看到故宫午门展出的历代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后,林徽因主动要求常沙娜到营建系“美术小组”来从事新图样设计工作。 逆袭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林徽因主导的景泰蓝制作技艺的抢救和创新设计成果,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当时,北京正在进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筹备工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大规模国际性会议。在筹备过程中,纪念礼品成了摆在筹备者面前的一大问题:什么样的“礼品”,既能展示中国伟大、悠久的传统文化,又能表达时代意义具有收藏价值?最后,北京市政府将“亚太和会”的礼品设计交给了林徽因带领的美术小组。 林徽因带着钱美华几人反复推敲礼品的品种与设计方案。林徽因提出:鸽子象征着和平,世界都能看懂,“亚太和会”的礼品上,要有鸽子的图案。但她又提出:我们不要用毕加索鸽子的样式,可以从敦煌图案中去提取。常沙娜回忆,“受林先生的启发,我一下子就有了灵感”,她设计出的敦煌隋代藻井风格的真丝头巾和景泰蓝大盘,上面都有敦煌壁画元素的和平鸽图案。 最终,林徽因指导美术小组成员们设计的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花丝胸针、敦煌图案丝巾等确定为赠送贵宾的礼品。这些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喜爱,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摘编自《北京纪事》《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