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幢别墅抱团养老,如今过得怎样

2023年5月22日




虞姐正在画设计图

    浙江杭州汤大姐花200万元造别墅,邀人抱团养老的消息曾轰动一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有人跨省赶来试住后失望离开,有人则因为志同道合安心住了下来。

    所谓抱团养老,抱团只是一种形式,而养老,是十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陌生人搭伙过日子真的靠谱吗?在这之前,多起典型抱团养老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为何老年人仍对这一养老模式趋之若鹜?(摘编自《钱江晚报》《新华每日电讯》《新闻晨报》)

    尝试  自建别墅招募陌生人抱团养老

    汤大姐才53岁,之前在杭州一所高校工作,退休后选择回到老家余杭百丈镇养老。今年3月,汤大姐在老家盖了一幢三层别墅,楼内装了电梯。不过,别墅里只有她和老伴两个人,难免感到孤单。于是,她希望找到更多同龄人入住别墅,大家一起抱团养老。

    汤大姐介绍,老家周围景色宜人,适合养老。别墅附近的医院也不远,开车半个小时就能到。在她看来,抱团养老的基本门槛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别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试住者。有人甚至从外省赶来,试住一段时间后又觉得离老家和子女太远,无奈只好中途放弃。目前,正式入住的只有两人—— 72 岁的金姐和70岁的虞姐。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三个女人在别墅里度过了一个浪漫的节日。三人品着热茶,吃着甜点,一同回忆岁月悠长的美好时光。

    体验  自由感是她们选择留下的原因

    住了一段时间后,金姐和虞姐渐渐把别墅当成了家。虞姐喜欢花,爱拾掇花园,汤大姐也任由她摆弄庭院,“花是女婿帮忙运来的,我特意选了变色月季”。作为杭州本地人,虞姐早就考虑过抱团养老,“我不会做饭,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不想给孩子增添负担”。之前,她去看过一些养老机构,但都不太满意,“有些养老机构太冷冰冰了,我不想在我还有自理能力时,生活就过得很无趣。住在养老院,不管去哪都要报备,一点都不自由”。

    虞姐的房间在二楼,床边摆放着她的电吹管,电脑上是她画的设计图,“我以前是丝绸厂的员工,50岁后开始学习电脑设计,给客户设计一些花样图案”。虞姐说,抱团养老满足了她对养老生活的几点构想。首先环境要好,“我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的毛竹,就爱上了这里”。其次,饮食要有讲究,“我要求吃得健康,少盐少糖,这些要求我和召集人说了,她都会记住”。最重要的是,她看重汤大姐的性格,“我从她身上体会到了陌生人的关怀,从4月份入住时的欢迎餐,到母亲节的蛋糕,她给了我家的感觉”。

    72岁的金姐入住才一周多,“自由”也是她最终选择留下来的原因,“想要社交的时候可以出来社交,想要一个人时就待在房间。人老了,不想再去取悦别人”。

    担忧  后续各种问题会纷至沓来

    在尝试“抱团养老”之前,汤大姐就研究过其他失败案例,“有的因为吃饭问题闹矛盾,有的因为一点小钱发生争吵。这些小问题一旦累积起来,就会让相处变得艰难”。

    汤大姐也担忧,后续各种问题会纷至沓来。“我做了一些准备,在每位老人入住前,我和他们的子女或配偶签订协议,了解他们的基础病,学了一些急救知识。此外,我包揽了做饭和卫生等杂事,公共区域的体力活,他们不需要干,这点矛盾可以避免。”汤大姐认为,自己不爱计较,会尽量避免和伙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在虞姐看来,他们的养老形式没有问题,缺点集中在地点较为偏僻,“这里没有城市氛围,购物不太方便。如果是那种很爱热闹的老人来,可能会难以适应” 。虞姐还提到,抱团养老并非同吃同住那么简单,个人素质、生活习惯等都要很相近,在实际的集体生活中还需要不断磨合。“别墅里曾经来过一对夫妻,丈夫的性格比较暴烈,两夫妻经常吵架,我心里会感觉不舒服。”虞姐担心,以后人多起来,难免会出现各种情况。

    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的问题,金姐也有同感,“我希望至少快递可以送进来。如果周边能开一些药店,有基础病的老人,能方便买到药”。

    说法  抱团养老不是联谊活动

    对于汤大姐发起的抱团养老,杭州余杭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与百丈镇政府部门对接,后期会上门了解和帮忙做培训。该负责人表示,他曾多次现场调研过杭州几家“抱团养老”的房子,大多存在消防、食品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抱团养老不是联谊活动,不能仅靠旧情维系,而是需要明确的契约,来厘清界限、分清职责。”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学者殷骏看来,目前抱团养老的症结可能在于缺乏约束,高兴就在一起过,不高兴就散伙,随意性很大。

    说起抱团养老的成功典型,很多业内专家都提到了上海的“慈舟养老院”模式。早在1998年,从医生岗位退休的浦逸敏跟一群老伙伴,以5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嘉定区一家闲置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使用权。之后,他们对信用社做了适老改造,将小楼起名“慈舟养老院”。这里没有院长,没有护工,没有厨师,一切都要靠老人们互相帮助。为此,入住小楼有着严格的要求:生活必须能自理、吃素、每月交100元水电费。因为向往抱团养老,小楼里最多的时候同时住了22位老人。不过,抱团养老再好,也敌不过年岁的增长和疾病的来袭。十几年间,“小老人”逐渐变成高龄老人,有的离开人世,有的身患疾病,不得不转入条件更好的护理院。就这样,在坚持互助养老十多年后,老人们最终决定将楼房捐了出去。在专业人士看来,无论选择在哪抱团养老,最好提前考虑到交通、医疗等条件。

    殷骏表示,从长远看,抱团养老要想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比如,社区街道和职能部门应主动提供法务、医疗、物业管理等支持,并帮忙制定契约,对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予以界定。同时,职能部门可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流程规则,供有此设想的民间团体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