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打金门还是打大陈?张爱萍忆决策内幕
2023年5月22日
1954年8月19日,美国军舰侵入大陈列岛海域。华东军区再次向军委动议。张爱萍说:“我们认为,打这一仗的条件成熟了。”为什么只打大陈,而放弃金门呢?张爱萍暮年同儿子对话时,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第一次攻打大陈的计划搁浅 1952年初,华东军区司令员兼华东局第二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陈毅打来电话,让张爱萍即赴南京,担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到任前,前任军区参谋长张震经过一个月调研,就攻打金门和大陈列岛问题向军区提交了一份作战报告。 经中央军委同意,1952年6月15日,华东军区下发《对解放上下大陈岛登陆作战的指示》。这时从朝鲜归来的彭德怀表达了不同看法。他在华东军区的报告上批示:“进攻上下大陈岛,美海空军可能参加,为慎重计,须待朝鲜停战后举行为宜,请主席考虑批示。”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的意见。第一次攻打大陈列岛的计划搁浅了。 朝鲜战局稳定后,1953年9月,华东军区向军委提交了收复大、小金门岛的作战方案。毛泽东批示:“于1955年1月底前完成解放金门的一切准备工作。”但最后,毛泽东考虑到“打了那么多年的仗,终于停战了,在国际国内一派和平的气氛中,不好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攻打金门的方案最终未实施。 “打这一仗的条件成熟了” 1954年6月,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通知美国“大使”兰金,只要美国同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就“愿意放弃任何可能为美国反对的进攻共产党的军事行动”。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 8月19日,美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率6艘美舰侵入大陈海域,并出动飞机160余架次在空域活动。 《大陈列岛登陆作战方案》又一次摆在了毛泽东的桌子上。张爱萍说:“我们认为,打这一仗的条件成熟了。” 美台之间的谈判从11月2日正式开始,共谈了9次。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就条约文本达成协议。仔细研究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可以发现:国民党方面迫切希望美国协防金门、大陈,以期袭扰和攻击大陆;而美国为避免拖进一场新的中国内战,只愿协防台湾和澎湖列岛。 由此可以判断:利用这个条约的分歧缝隙,突然而迅速地夺占沿海岛屿,不会引发中美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瞅准这一条约双方的分歧点,一拳头砸下去,这就是大陈列岛登陆作战的玄机和奥妙。 为何最终只打大陈不打金门 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正式发起对大陈岛北面据点一江山岛的攻击,岛上国民党守军全军覆没。由于美国没有支援大陈岛,国民党最终放弃上下大陈岛。 这里要强调的是,既然美国不会出兵,当时为什么只打大陈,而不一举夺占近在咫尺的金门,扫平沿海的敌占岛屿呢? 因为当时美国一直都在策划让台湾彻底脱离中国。1954年初,美国提出将中国大陆沿海岛屿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蒋介石强烈谴责,称在外岛“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设想是“荒谬绝伦”。因为反对“台独”,蒋介石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凸显出来。 美国按《共同防御条约》协防金门,不能把美蒋打到一块儿去。因此,金门必须留在蒋介石手里。金门在,台海国共两党之争永远是中国的内政。大陈作战方案恰好符合后来国家大战略发展的需求,打中了美蒋分歧的死穴。(摘编自《军事史林》《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