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水下考古30米是道坎
2023年5月29日
近日,一项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在海南发布——我国在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目前,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已布放,由多家单位联合组成的深海考古队,将用1年左右时间,分阶段实施考古调查工作。你知道水下考古研究有多难吗?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泽冰,曾组织并参与威海湾甲午沉舰“靖远、定远”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据其介绍,国内水下考古活动一般止步于水面以下30米内的区域。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等因素,从事超过30米的水下考古工作将异常艰难,无法保证有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仅能开展基础的考古探摸工作。如果超过30米,仍要坚持发掘或打捞怎么办?答案是聘请专业的打捞公司,而且费用极高。 另外,水下考古的核心是原址保护。根据相关规定,考古部门在水下遗迹实施考古调查或发掘之前,必须做环评,否则不允许施工。在具体的考古程序方面,倒是与在陆地实施差不多。同样需要考古队布方、抽泥、拍照、绘图,但在水下开展这些工作显然难度更高。如果水下能见度不好的话,则只能利用设备进行扫测记录。这意味着,对于深海考古而言,每进一步,背后都要有巨大的技术和资金保障作为支撑。 事实上,以人们熟悉的考古大事件——“南海1号沉船”的发掘为例,该沉船位置不过在海平面以下约23米处,但光是打捞就耗费超亿元。在打捞工作正式开始前,考古人员曾连续4年进行了7次考古调查。 在王泽冰看来,此次发现的两艘古沉船位于海平面1500米之下,以现有技术力量,打捞几乎变得不可能,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只能作为一处水下遗产点登记保护,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深海考古”的经验。(摘编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