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便民服务莫将老人拦在门外
2023年6月1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谭钧铭 近日,浙江舟山市民反映,当地65周岁以上的老人不能骑行公共自行车。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设置年龄限制主要是考虑到老年人普遍反应能力和协调性欠佳,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更大,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安全。考虑到实际需求,他们将充分征求广大市民意见,计划通过媒体渠道向市民征求调整年龄限制的意见建议,作为下一步决策的参考。 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舟山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2.24万,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其中,仍然拥有骑车出行能力和骑车出行意愿的老人想必不在少数。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便民服务设施,公共自行车不应设置门槛,将数目庞大的65周岁以上老人排除在外。 毋庸讳言,公共自行车的推行是为了让居民出行更便利。而为年龄设限的初衷,据说是为了老年人的安全。然而,这种限制实际上却将老年人拦在善政之外。不可否认,老年群体在身体状况和反应速度上较年轻人有一定的差距。然而,随着我国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65岁以上老年人仍然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体力者比比皆是。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各异,不应以年龄为界限一刀切,阻止老年人享受公共自行车这一福利。 此前,南京市曾为公共自行车管理条例举行听证会。会上,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能否租赁、骑行公共自行车成为讨论的焦点。最终,“70周岁以上老年人不得租用公共自行车”的限定条款被删除。事实上,公共服务在提供上,应当多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在放开年龄限制的同时,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保障。譬如为公共自行车装载老年人识别系统,当识别使用者为老年人时,不是拒绝其使用,而是通过老年人指示灯等方式,为老年使用者护航。面对可能存在的人身安全风险,则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应对。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公共政策和公共设施如何更加适老化,让老人们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值得引起思考的问题。在提供更多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打开一些对老年人年龄设限的服务,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