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理财产品业绩展示将迎新规
2023年6月1日
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这意味着,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将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纵观当下市场上理财产品,收益展示五花八门,你看得懂吗?(摘编自《经济导报》《楚天都市报》) 业绩比较基准展示五花八门 “买个银行理财太不容易了,光业绩比较基准就分好几种情况,我哪能看得懂!”日前,济南的蒋新平吐槽。事实上,不光是蒋新平代表的中老年客户群体,包括年轻人在内的不少投资者,面对海量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复杂的业绩展示,常常选择困难。那么,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情况如何呢? 在青岛银行手机App里,青银理财自营的理财产品多达30余款。从产品期限来看,有工作日开放赎回以及随时申赎T+1确认的“天天开薪”系列产品,有每7天、每14天、每2年一个周期的自动续期产品,也有固定期限产品。“天天开薪”系列产品采用7日年化,其中尊享净值型起购金额100万元,期限是开放赎回,7日年化2.7%;固定期限产品,如“青银理财田园系列(共享)2023年056期”,期限1139天,1元起购,业绩比较基准为5.4%。另外,在其代销产品中,还有区间数值类型的业绩展示。 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成立以来收益”“3个月年化收益”“近一年年化收益”“7日年化收益”……当下确实有部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的说明过于复杂冗长,晦涩难懂。此外,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以来,不少投资者反映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与实际存在差距,存在“报喜不报忧”等情况。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表示,业绩比较基准虽然也是用年化收益率形式来表现,但并非大家以往熟悉的预期收益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承诺或保障。他表示,客户理财到期收益率远不及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有不少。 择优展示业绩行不通了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自律机构持续规范理财产品业绩展示行为。此次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拟设置相关要求和禁止行为。在选择过往业绩展示区间时,应注明区间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同时,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需满足:理财产品运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1年的,应至少包括从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作1年以上但不满6年的,应至少包含自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理财产品运作6年以上的,应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逐渐规范,区间数值业绩比较基准逐渐增加。投资者要能分辨不同收益率的意义,时间跨度太长的历史收益率参考意义不大,最好关注中短期产品的收益波动情况。 ■相关链接 首只“不赚钱不收费”理财产品诞生 近日,招银理财一款权益类公募产品宣布,当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暂停收取固定管理费。一时间,投资者们议论纷纷,表示“0元管理费”理财产品可谓史无前例,而它也被业内称为“首只不赚钱不收费”理财产品。此举不仅打破了公募产品收取固定管理费的多年“行规”,也在降费大趋势下被业内人士视为理财向基金发起的费率改革挑战。此前,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采取的是固定费率模式,无论业绩如何,均按一定比例收取费用。(摘编自《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