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半个多世纪前的朝鲜在华实习生
2023年6月5日
接收外国技术工和技师前来本国的某些生产部门实习,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彼此间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后期,朝鲜政府向中国派遣了大批实习生,在中国各地方厂矿企业学习与生活。 培训始于抚养战争孤儿 中国接收朝鲜实习生工作肇始于抚养朝鲜战争孤儿。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中国政府抚养了一万多名朝鲜受难儿童。战争结束后,应朝鲜政府要求,其中的2500名继续留在中国,学习生产技术。 1953年11月,金日成率领朝鲜代表团访问中国期间,两国政府代表团签订了中朝两国政府经济及文化合作协定。除了中国对朝鲜进行经济上的援助,双方还达成协议,由朝鲜派遣技术工和技师前来中国实习。同时,中国政府接收朝鲜政府派遣学生前来中国各大学和各专科学院学习。至此,中朝两国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接纳和培训朝鲜实习生项目正式启动。此后,中国陆续接收了一万名朝鲜实习生来华学习各种专业技术。 倾其所能地优待实习生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科技重镇,从1951年底就开始零散培训朝鲜实习生。早期来京学习技术的朝鲜工人尽管少而分散,相关的政策也不健全,但实习厂矿尽己所能彰显着中国人的诚意和待客之道。1952年底到1953年初,政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多次召开会议并下达通知,要求将“朝鲜实习生的安排工作当作‘抗美援朝’的具体工作加以重视”。1953年11月中朝经济技术协定签订后,大批朝鲜实习生来华。为更好地完成接待工作,中财委于1954年7月16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应把朝鲜实习生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只准做好、不准做坏”。 朝鲜实习生在华待遇标准直接反映着他们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1952年11月,中财委发布第161号通知,明确朝鲜来华实习人员的待遇标准。朝鲜实习生在分配至实习现场前,除补齐所需衣物、日用品外,招待会餐一次2.5万元(当时1万元约等于1990年代人民币13元),零用费每人5万元。此外还招待洗澡两次、理发一次、烟每人每天一盒、茶叶半两,看电影两次,游览两次。到达实习现场后,每人每月生活费253分(即工资分,根据统计资料,253分约为56万元)。此外,各地区按季节发给衣物。朝鲜实习生的医药费、房租、水电费,均实报实销。 技术保密给政治情谊让道 技术保密是中朝经济技术合作中的敏感话题。1955年迎来朝鲜实习生返国高峰,保密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朝鲜实习生在返国时,携带了实习厂矿的内部资料等。出于保密的需要,对外贸易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实习企业对实习结业的朝鲜实习生的实习报告、讲义、笔记要加以审查,其中不得记载生产、基建计划等国家机密,之后经各级主管部门批准后送对外贸易部,再转交朝方。 随着中朝关系的逐渐升温,中国政府严苛的保密政策逐步发生变化。进入1960年代,中国实际在技术保密方面采取“不主动、不拒绝”的原则,即朝鲜不知晓的情况下,不主动介绍;朝鲜一旦知晓,基本不予以拒绝。这也是中国的无奈之举,在不影响两国政治感情的前提下,对于新技术,中国自然会有所保留;但一旦累及两国关系,那么所有的技术保密原则都会给政治情谊让道。 朝鲜实习生培训工作于1967年停止。朝鲜政府对于实习生在华的学习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摘编自《世界知识》《当代中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