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非法流通已形成暴利产业链

2023年6月12日

    当前,药品非法流通呈现出隐蔽性强、产业链长、性质恶劣等特点,给群众用药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对药品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典型案件家族化运作

    据媒体报道,目前,药品非法流通的主要形式有串货、从医疗机构套购药品进行销售、国外走私进口药品等,一些案件查处难度不断加大。

    比如,江西南昌市警方查处的一起非法倒卖药品典型案件中,呈现出家族化、地域化、网络化等特征,犯罪嫌疑人多为亲属关系,对外隐蔽性强,分布全国各地极易集结。该案共查获利用医保骗保出来的药品200多个品种5万余盒,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查获储存窝点8个,涉案价值2亿多元。

    知情人士透露,还有一些犯罪团伙从医院及周边药店零散收购药品,将药品集中整理打包,通过物流收送货,再进行倒卖,形成完整的犯罪产业链条。在一些特殊时期,在上级“药贩子”掌握市场或药店需求后,由下级“药贩子”教唆参保人开出所需药品,这种行为可能造成药品暂时性短缺、价格抬高、扰乱市场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利益最大化,还专门收购有效期在临界期的药品。

    线上违规销售致监管难

    除线下流通外,一些药品还在网上非法销售。有不法人员利用微信、直播平台等进行交易,这一过程中药品储存与运输均不在监管之下,会进一步加剧药品安全风险。

    比如,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处方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适应证为2型糖尿病。然而,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中输入上述药品名,搜索结果中的大量信息与“减肥”相关。有专家指出,近年来这款药逐渐被炒作成“减肥神药”,如此超适应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药品流通监管有关规定,销售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而一些网络平台上的“代购”多为个人销售,既没有经营许可,也没有依据使用者的处方售药。甚至,一些药品网购平台同样存在涉嫌违法违规的情况。

    药品流通市场亟待规范

    针对药品非法流通,有基层干群指出,基层药品监管机构普遍存在人手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执法装备落后、缺乏先进技术手段等实际困难,相关工作亟待加强。

    受访人士建议,可由医保、卫健、药监、市场监管、邮政管理等有关方面组成联动机制,加强对医保基金运行、医院药品管理、药品市场流通等多环节的有效监管。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制度,及时掌握就医用药情况。针对医疗机构和药品网购平台,开展联合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专项行动,严格执行药品经营管理规范,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落实网购平台、快递、物流行业实名制,严查无资质、无票据的涉药跨省市邮寄行为,斩断跨区域作案的运输链条。

    此外,要加大宣传培训教育力度,提升全社会用药安全意识。引导老年人等参保人不贪小利,保证药品流通渠道合法合规,自觉抵制非法流通药品。(摘编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