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业主赶走的居家养老院

2023年6月12日


103室被砸坏的玻璃

    55岁的覃美玲两年前跟63岁的张文芝,在广西柳州鱼峰区鸿泰名庭小区的一楼租了套房,主要用来看护失能老人。小区业主原本对这家“沉默”的居家养老机构少有留意,直至2022年年末,因为一些入住老人的离世,小区业主和居家养老院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从今年3月份开始,数十名业主在居家养老院门前拉起横幅,要求其搬离小区。直到社区居委会出面协调,将老人分流至多个养老院,事态才得以平息。

    人群对衰老与死亡的忌讳,在这场邻里冲突中不断放大,最终让失能的老人们遭遇驱逐。(摘编自《柳州晚报》、澎湃新闻、《半月谈》)

    全年无休的居家养老院

    张文芝始终认为,他接收的老人病情稳定,和“临终”无关。2018年,在柳州做一对一病人陪护的他认识了覃美玲,两人均有多年护工经验,商量搭伙做居家看护后,租了两个单间接收脑梗、偏瘫的失能老人。后来,经家属间的口口相传,收住人数不断增多,2021年4月,两人将看护点迁到了鸿泰名庭某单元的104室。张文芝介绍,房间将近一百二十平方米,三室两厅,后门连接公用的绿地小院。屋内共有11个床位,一般能住满。

    据张文芝出示的营业执照,其经营范围包含家政、养老、护理机构服务。他表示,他们接收的老人年龄基本在七八十岁,生活无法自理,“(他们)不是重病号、病危的病人,都是(病情)稳定的,但已经治不好了,需要有人护理”。

    “护理老人基本上全年无休。”覃美玲回忆,一早起来,他们就要忙着帮老人洗漱、喂饭、排便。晚上11点,要给老人翻身、喂水、倒尿。凌晨3点的闹钟一响,他们还要再帮老人们翻一次身,同时检查老人有没有出现堵痰等情况。

    张文芝表示,虽然与邻居有过一些小摩擦,但双方很少打交道,所以一直以来也算相安无事。

    撕扯与失衡的邻里关系

    然而,因为入住老人突然出现的一些变故,居家养老院与业主间的关系,开始走向撕扯与失衡。

    2022年年末防疫政策调整时,张文芝心头一悬。当时,他建议家属把老人接回家,但“商量没有用,家属根本没人力和时间照看老人”。没办法,居家养老院只能加强防护。但一周时间不到,屋内9个老人全“阳”了。有的老人高烧不退,只能送医。因为120救护车的出现,小区里的流言蜚语多了起来,有人甚至把104室称为“临终院”。

    张文芝对此否认说,当时104室共有4名老人送医,其中3名老人在医院去世,1名老人住院半个月后回到了居家养老院,“救护车只叫了一次,其他都是家属开车或临时找车送老人去的医院”。覃美玲也说,租下104室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叫120救护车的次数非常少。

    然而,业主周女士的说法则有较大出入。她表示,除了救护车,经常有殡仪馆车辆进出楼栋,在她看来,104室和太平间没有区别。之后,104室的情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业主知悉。有业主担心,104室产生的垃圾可能会引发感染风险。甚至有业主生病,也认为“是104破坏了风水”。

    “我想不通,为什么邻居们对养老院会有这么大的敌意。”85岁的业主刘桂荣是居家养老院的客户,她的女儿和孙辈就住在同一栋楼。因为需要有人照顾,晚辈便把她托付在104室。每当楼组群里讨论起104室,刘桂荣的家属们只能默不作声。

    搬离的养老院以及分流的老人

    从今年3月初开始,同楼栋的部分业主聚在小区里拉横幅,要求“临终院”搬离小区。

    3月底,104室的房租即将到期,房东不同意续租,张文芝和覃美玲只好将老人转移到103室过渡。早在去年10月,覃美玲借钱把隔壁103室全款买了下来。然而,冲突并未停息。4月底,业主们接连几天堵在103室后门,有人往后门泼机油,有人往窗户扔砖块。张文芝无奈只能报警。

    张文芝有高血压、眩晕症,有次被吵得犯病,瘫倒在床上休息才好转。覃美玲的身体也不好,尽管她一直坚持不搬,但张文芝最终还是说服她面对现实。最终,在居委会的协调下,3名老人被分流到其他养老院,另外3名老人被覃美玲安排在同行那里。

    老人分流后,张文芝看中附近一家已空置的小学,想租下来改成养老院,奈何租金太高只能放弃。在家焦虑一段时间后,他接了单私活——去医院给一个老人做24小时陪护,每天的收入为250元。眼下,覃美玲独自在家看护重度脑梗的表哥。待在空荡荡的屋内,覃美玲心头闪过一个念头:如果在家只照料两三个老人,会不会被赶?然而,她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在她家楼上,有个监控摄像头正对准103室的后门,覃美玲说,那是用来监视她是否继续开办居家养老院的。

    政府应做好引导协调工作

    张文芝和覃美玲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都曝出过类似的抵制事件。

    对此,江苏省老年产业协会会长张建平表示,在社区兴建微小养老机构,既能让老人就近就地养老,还能降低养老成本,可谓一举两得。然而,由于小区居民担心楼盘品质受影响,担忧老人疾病多带来公共健康风险等,都会让养老机构进社区的负面影响被无限放大,“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广西老龄产业协会会长谢惠波提到,有些地方政府会发文规定,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已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政府部门也会提前给居民做工作,“这样不会引起太大公愤”。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基础法学系主任章安邦认为,社区养老机构入驻难,一定程度也与项目信息不公开迟公开、公众认知存在误解有关。他建议,在社区开设养老机构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居民意见。同时,要加强养老机构的透明化运营,特别是要让更多居民走进养老机构,通过参观、志愿服务等,减少无谓的恐慌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