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无定法,关键要舒展

2023年7月3日

    央视近期播出的《中国书法大会》节目颇受好评,不过,30位书法爱好者现场临写经典书法作品时的握笔姿势不一,却引发网友热议,甚至有人说节目中有书友的执笔姿势是错误的。毛笔到底要怎么握?这其实也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纠结的问题。(摘编自《北京晚报》)

    笔法之说常常矛盾

    书法临摹的终极目的,主要是获得笔法,笔法决定了字形乃至个性风格,也决定了创作能力的提升。历代有关笔法的探讨、著述很多,比如张怀瓘所著《用笔十法》就极具实用性,但翻阅一些典籍和古代书家临摹的画像,亦不难发现,诸多笔法之说常有矛盾之处。

    最典型的就是执笔的松紧,一边是有关“拔笔管”的记载——王羲之抽儿子献之的笔,因拔不出而高兴,一边是苏轼主张“把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两者明显对立。问题在于,“紧”到底有多紧,“宽”到底是多宽,并无绝对的标准。在不断的演绎中,有关“宽”的描述,还有“能塞一个鸡蛋”之说,强调“指实掌虚”。但问题是,鸡蛋大小有不同,手掌也是,这又如何定论?还有执笔的高低问题,前人有的主张“高捉管”,反之也有主张“低捉管”的,同样让人左右为难。

    三指执笔更为主流

    执笔法通常以手指接触笔杆的数量来加以区分,主要有二指、三指、四指、五指,总的来说,三根手指执笔最流行。汉朝人拿毛笔,如同攥着拳头,被称为“握管法”。山东临沂所出的汉画像,仓颉执笔用的就是握管法,现在被奉为古法和正统。

    然而,同样是三指、二指,还要进一步看无名指、小拇指是否悬空,又有单钩、双钩之分。这在历代书家画像中都能找到范例。比如南宋陆信忠《十王图》中,执笔者就是典型的二指单钩法。《西园雅集图》卷中,所示苏东坡执笔为三指单钩法。在清代一些画像中,康熙、乾隆执笔以三指双钩法居多。

    今非昔“笔”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些画像是研判古人笔法的重要依据,但也不能将其奉为圭臬。一方面,这些画像有没有来自于想象的虚构?特别是后来人的拟古之作,有没有加工的可能?这些问题不得而知。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社会环境、思潮等因素变更对笔法的影响,比如椅子的出现,使得坐姿发生改变,对笔法的影响就是最直接的。

    因此,对今人来说,研究执笔姿势,不可能完全复古。归根结底,需要结合个人的实践来检验,哪一种最适合自己。正如书法家邓散木(1898—1963)所言:“(习字者)等到熟练之后,无论怎样执笔,能运用自如,工具的性能摸得熟透了,到这时候,无论你怎样去使用,它都乖乖地听受指挥,自然无所不可。古人说‘执笔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