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医养尚需跨过三道坎

2023年7月6日

    对于居家养老的人来说,“老有所医”该如何实现呢?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离家近、能上门的社区居家医养服务,会让老人更有幸福感。然而,要把社区里的“医”和“养”有机结合起来,需要跨过三道坎。

    老人内心偏爱社区医院

    早上8点不到,北京市朝阳门街道武学胡同伊龙友家里,来了几位医护人员。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做体检。

    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是北京常住老年人享受的一项福利。但对于像伊龙友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门体检这样的福利很难享受。为此,朝阳门街道推出“家床+家医”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签约家庭照护床位的老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因为行动不便,伊龙友对去大医院不怎么感兴趣,“还是在社区好,费用不高,看病拿药也方便”。

    不只是伊龙友,在朝阳门街道,不少老人的内心都偏爱社区医院。吕德慧老人说:“大医院挂个号就要跑上跑下,来社区医院,挂个全科号就都解决了。”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黄丽萍介绍,中心及下设站点每天的门诊量为五六百人,其中80%以上都是老年人。

    社区居家医养解决“看病难”

    根据北京前不久发布的调研报告,关于就医不便利的主要原因,55.5%的老年人会在挂号、交费、拿药等环节遇到困难,17.1%因无人陪同就医难,而因交通不便和上下楼不便导致就医难的老年人占27.4%。

    为了让社区居家老年人“老有所医”,朝阳门街道今年推出“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模式”。这项服务重点面向因失能失智、术后恢复、疾病晚期等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需要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照护的老人。针对签约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的老年人,街道推出“家床+家医”综合服务,整合家庭照护床位与家庭医生,重点帮助老年人解决医疗方面的服务需求。对此,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王谦表示:“如果老人在家里,或者是在社区能够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给老年人带来最直接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大医院无法比拟的。”

    居家医养要突破三道坎

    朝阳门街道的这种模式实现了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目前仍属于街道层面的“大胆尝试”。而想要真正实现“医养结合”,需要跨过三道坎。

    首先是数据坎。虽然街道掌握着家庭照护床位、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等养老数据,但辖区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用药数据等,则是由卫健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掌握。目前,养老数据与医疗数据尚未互联互通。第二道坎是服务资源匮乏。上门诊疗服务目前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由于社区老年人众多,医护人员人手有限,急需有资质的机构参与。第三道坎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务社工缺口比较大。(摘编自《北京晚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