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人生最后一课
2023年7月20日
老妻接了一个电话,向我转述。我大笑。她说的趣事是这样的:旧金山十位乡亲(五对夫妇)组团,参加邮轮八天游,成员均已七老八十,但这种游法是大姑娘坐轿——头一次。行将出发,一个个像小孩子巴望新年。始料不及的是,十个人中有三分之二,上了船,把行李放进房间,心思就来个180度转弯:“可以退吗?不想去了。”邮轮开动,吃饭的时间到了,他们在自助餐厅占下三张桌子,拼起来,以便互相照应。其中两位去取食物,却不知晃到哪里去了,大家吃完才露面。因为迷了路。害得大家差点向邮轮报告:有人失踪。 我笑过之后,想:可敬的乡亲,大半生以勤劳为职志,如今面临最后一道难题:如何消闲?到了这个年龄,为“忙碌”而设定的人生主调,再也奏不响。待在家,再闷也凑合着过,因为习惯能够摆平一切。而邮轮,一切陌生,磕磕碰碰,怪不得他们马上怯阵。 也是老妻告诉我的,昨天她和同村姐妹H去闹市逛百货公司。可是,才走了20分钟,H就吵着要回家。回去干吗?原来是后院晾着菜干,怕下雨被淋了。然而此时天空蔚蓝,连云也没有。 总而言之,晚年如何度过,是难度不小的功课。如不予恶补,生活质量难以提升。有些窝囊与尴尬,也许可归咎于他人他物,以搭邮轮为例,可抱怨房间太小,路线不理想;以收菜干为例,可骂天气是“孩儿脸”。不过,谁要给当事人上课,他们未必爽快地回炉当学生,因为思维和生活习惯已固化。 我们的文化大多强调吃苦,尽义务而忽略消闲方面的陶冶,是一贯的短板。多数同胞不注重精神生活,已是大缺陷。加上一向不注意培养可贯彻至老年的兴趣或习惯,不为消闲时光建构同仁团体,如下棋、打牌、摄影、绘画、书法、高尔夫、旅游、打猎、钓鱼、跳舞、读书,就难以给平淡、单调的生活加上色彩和滋味。 说来说去,毛病在这里:心态铆定在体力劳作上,一旦脱离习以为常,却没有灵性活动及时填补,于是被无形而无所不在的压力催迫着,栖栖遑遑,难以安顿。怎样才能使节奏放慢?办法有一条,极简单:深呼吸数次,然后行动。(文/刘荒田 75岁,旅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