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床”服务,你想要的都有

2023年12月7日

    从2019年起,上海首先在中心城区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至今已有四年。“家床”就是把养老院的专业服务搬到家里,这似乎让人们心中的“居家养老”真的可行了。那么,上海试点的实际效果如何?老人们接受度高吗?

    “家床”满意度整体较高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是上海市第一批试点“家床”的街道,93岁的钱奶奶是老西门街道较早申请“家床”的老人。

    钱奶奶说,自己在老西门住了40多年,不愿意随孩子迁往浦东。“80多岁时,我还能做饭、洗衣服。现在过了90岁,很多家务事就做不动了,但我基本行动还利索,不高兴去养老院。”钱奶奶申请每天1小时的“家床”服务,由工作人员擦灶台和桌子、拖地、做饭。钱奶奶身体不舒服,工作人员会为她按摩、推拿。上门护士每个月定期提供一些健康服务,比如监测血压等。

    根据调研,参加“家床”服务试点的家庭对各项服务的满意度整体较高。有51.61%的家庭认为“家床”服务能满足绝大多数照护需求,还有38.71%的家庭认为其能满足一半以上需求。

    个性化定制是一大特色

    老西门街道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海水表示,根据统计,享受“家床”服务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1岁,而选择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9岁。“‘家床’让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能够居家养老,同时又可以享受养老院的专业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也推迟了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时间。”

    “家床”服务听起来似乎与市场上的家政保姆类似,其实大有不同。个性化定制是“家床”的一大特色。王海水说:“请到的家政保姆,不可能既是好厨师又是好护理师,还是家务能手。但是‘家床’服务可以让老人同时享受不同专业团队的照料,兼顾日常生活照护、日常健康管理、康乐活动等不同内容。”

    数据显示,老年人群对“家床”的需求程度与其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受限程度紧密相关。此外,还有老年人希望可以教其使用互联网App,反映出老年人对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受访者费用预算不高

    受访者对“家床”服务的自付费用预算不高,大多数家庭希望费用可以维持在每月500元以内。“家床”服务赢得许多老人及家属的认可,但也遇到一些潜在的问题及挑战。比如,“家床”作为一项市场化项目,当自费比例有所增加时,如何让更多老人愿意为养老服务买单,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难题。

    据报道,截至目前,上海已有3000多人次使用了“家床”服务。这与上海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人口增长快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巨大缺口。近日,上海发文明确积极推动家庭照护床位规范发展,提出到2025年新增服务对象8000人。(摘编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