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均等化破局“老漂族”融入难

2020年6月8日

    【社评】  本报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近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徐嵩拟在广州“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对广州“老漂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优惠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他建议修改《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将优待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来广州的异地老年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漂泊在外难免令人黯然神伤。而对“老漂族 ”来说,在生活上往往还要面临更多困难。所谓“老漂族 ”,是指那些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的随迁老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为照顾晚辈而随迁的比例高达43%。

    这些随迁老人来自五湖四海,远离熟悉的故乡和社交网络,面临气候、语言、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医保和社保往往都遵循属地原则,由于不具备当地户籍,多数随迁老人无法平等享受到所在城市的优待制度,有的随迁老人就连生病也不敢去医院,因为报销医疗费用太麻烦。

    针对随迁老人面临的现实困难,徐嵩的建议无疑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实际上,将异地老年人纳入优待制度覆盖范围,不仅能为远道而来的老年人提供直接的帮助,而且能解除他们子女的后顾之忧。随迁老人的子女也是建设城市的“主力军”,将这些老人纳入优待范围,不仅能展现城市的胸怀,更能释放城市的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给予随子女生活的非本地户籍老人以平等市民待遇,只是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完善城市间社会福利、医保报销制度的衔接,解决医疗、养老领域的诸多现实问题。自去年年底起,全国医保电子凭证将在河北等七省份的部分城市陆续开通使用。除了可以移动支付外,医保电子凭证的最大利好在于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异地跨省医保就医。这对随迁老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以全国医保电子凭证为范本,在积极开展助老爱老活动、健全养老照护体系等方面,都不妨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新策略,用爱心帮助随迁老人尽快融入当地生活,用行动破解“随迁老人融入难”这一时代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