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中国航天员有了“眼镜先生”
2023年6月1日
5月30日上午,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将入驻空间站,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太空会师”,“面对面”在轨交接。在这背后,诸多细节可以看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愈发成熟、精湛。 大学教授首登天宫 不同于以往历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个全新组合,首次由航天驾驶员(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和载荷专家(桂海潮)三种类型的航天员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这3名航天员都是博士。 担任此次飞行任务指令长的景海鹏,已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今年57岁的他,是我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1986年出生的朱杨柱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和他同年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俩都于2020年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据报道,第三批航天员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他们此前均已开始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的针对性训练,将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 戴眼镜也能飞上太空 神舟十六号乘组亮相后,作为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桂海潮备受关注。许多人好奇:近视的桂海潮是如何通过极为严苛的航天员选拔的?在太空上戴眼镜会不会有安全隐患? 实际上,在5年前,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特级航天员杨利伟就曾透露,未来将会放宽对航天员视力的要求。他当时指出:“除了职业航天员也就是驾驶员,未来从社会其他领域选拔的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将不必非得是‘宇宙最好身体’。比如载荷专家的矫正视力达到一定程度也是可以的,但深度近视肯定不行,因为会承受不了过载,导致视网膜脱落。” 今年3月15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网站也曾发表题为《近视了,还有机会成为航天员吗?》的文章称,尽管航天任务对视力的要求很高,但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航天员的身体要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矫正视力达标,就是一个新的航天员门槛。”该文写道。 2030年前奔赴月球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需要,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去年全面启动,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 5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还透露,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近期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将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摘编自《新民晚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