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系统安全漏洞多

2023年7月24日


    近年来,人脸识别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人脸识别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性不断攀升。(摘编自《成都日报》《海峡导报》)

    人在广西“坐上”成都地铁

    一年前,李先生去了趟成都,为乘坐地铁,他开通了刷脸乘车,不久后他回到了广西,今年3月又来过成都一次。之后他的手机便会收到成都地铁发来的行程提示短信,他没有理会。7月11日,成都地铁客服给他打电话,称他有一笔10元的扣费只显示了起点站,没有显示终点站。李先生按客服提示,重新下载了成都地铁App,一查发现了3条7月份的乘车及扣款记录(如上图)。

    李先生说,这段时间自己人在广西,根本不在成都。李先生问及造成此事的原因,客服称,可能是别人在刷脸乘车进出站时,机器识别出错,将其当作了李先生。当李先生询问客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客服表示,先将人脸识别关闭,后续有处理结果再向其进行反馈。李先生表示,与地铁客服通话结束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到任何回复。“退款都是小事,但这种情况表明刷脸存在漏洞,希望能尽快将漏洞堵上。”李先生说。

    一张照片打开公寓闸机大门

    福建厦门的杨女士最近也遇到了“人脸识别”的困扰。她所住的长租型青年公寓有非公寓住户用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对着人脸识别闸机探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闸机大门。杨女士是2022年8月住进来的,起初她觉得公寓有人脸识别的门禁,比较安全。

    一位福建的人脸识别系统门禁厂家技术人员表示,早些年人脸识别大多使用的是2D人脸识别方案,防伪性差。随着技术更新换代,3D人脸识别系统逐渐成为“标配”,且基本带有“活体检测”功能,还对人的身高和识别距离控制有较精确的要求。

    守护“脸”安全任重道远

    人脸识别被破解已非新鲜事。2017年的“3·15”晚会上,主持人在技术人员支持下,仅凭观众自拍照就现场“换脸”破解了“刷脸登录”认证系统。2021年底,“考勤打卡神器”的新闻刷屏网络,就职于某保险公司的梁女士,每天无需到公司上班,通过各种操作,在家就能完成每日打卡并拿到全勤奖。

    如何守护“脸”安全?中北大学视觉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乔钢柱认为,要提升人脸识别算法精准度,增加算法检测、唇语检测、颜色漫反射检测、红外摄像头扫描等。不过,北京市汇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琴认为:“单依靠技术升级,无法完全避免人脸识别安全隐患。”优化人脸识别系统可短暂解决安全问题,但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需进一步以立法立规、制定标准等方式,对其应用安全加以引导。